C++11引入了=default和=delete关键字,用于控制类的特殊函数(如构造函数、赋值运算符等)的行为。=default允许显式要求编译器提供默认实现,提高代码可读性和性能;=delete则阻止这些函数的使用,增强类型安全。阅读全文→
std::promise 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在不同线程之间传递几乎任何类型的数据。阅读全文→
C++11引入了一个新的较实用的模板类型,std::tuple,也即是元组。元组是一个固定大小的不同类型(异质,heterogeneous)值的集合,也即它可以同时存放不同类型的数据。C++已有的std::pair类型类似于一个二元组,可看作是std::tuple的一个特例,std::tuple也可看作是std::pair的泛化。std::pair的长度限制为2,而std::tuple的元素个数为0~任意个。阅读全文→
COMMTIMEOUTS:COMMTIMEOUTS主要用于串口超时参数设置。COMMTIMEOUTS结构如下:
typedef struct _COMMTIMEOUTS {
DWORD ReadIntervalTimeout;
DWORD ReadTotalTimeoutMultiplier;
DWORD ReadTotalTimeoutConstant;
DWORD WriteTotalTimeoutMultiplier;
DWORD WriteTotalTimeoutConstant;
} COMMTIMEOUTS,*LPCOMMTIMEOUTS;
间隔超时=ReadIntervalTimeout
总超时 = ReadTotalTimeoutMultiplier * 字节数 + ReadTotalTimeoutConstant
串口读取事件分为两个阶段(我以Win32 API函数ReadFile读取串口过程来说明一下)
第一个阶段是:串口执行到ReadFile()函数时,串口还没有开始传输数据,所以串口缓冲区的第一个字节是没有装数据的,这时候总超时起作用,如果在总超时时间内没有进行串口数据的传输,ReadFile()函数就返回,当然 没有读取到任何数据。而且,间隔超时并没有起作用。
第二阶段:假设总超时为20秒,程序运行到ReadFile(),总超时开始从0 计时,如果在计时到达10秒时,串口开始了数据的传输,那么从接收的第一个字节开始,间隔超时就开始计时,假如间隔超时为1ms,那么在读取完第一个字节后,串口开始等待1ms,如果1ms之内接收到了第二个字节,就读取第二个字节,间隔超时重置为0并计时,等待第三个字节的到来,如果第三个字节到来的时间超过了1ms,那么ReadFile()函数立即返回,这时候总超时计时是没到20秒的。如果在20秒总计时时间结束之前,所有的数据都遵守数据间隔为1ms的约定并陆陆续续的到达串口缓冲区,那么就成功进行了一次串口传输和读取;如果20秒总计时时间到,串口还陆陆续续的有数据到达,即使遵守字节间隔为1ms的约定,ReadFile()函数也会立即返回,这时候总超时就起作用了。
总结起来,总超时在两种情况下起作用
第一:串口没进行数据传输,等待总超时时间那么长ReadFile()才返回。非正常数据传输
第二:数据太长,总超时设置太短,数据还没读取完就返回了。读取的数据是不全的
间隔超时触发是有条件的
第一:在总超时时间内。
第二:串口进行了数据的传输。
成功的进行一次串口数据的传输和读取,只有总超时和间隔超时相互参与配合才能完成
PHP中的new static()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语法,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基于对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——多态性。具体来说,new static()可以在父类中创建一个子类的实例,实现不同子类之间的调用。下面,我将深入介绍new static()语法及其用法。 阅读全文→
瀑布式开发与敏捷开发的区别是:瀑布模型式是最典型的预见性的方法,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需求、分析、设计、编码、测试的步骤顺序进行。而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,采用迭代、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,二者开发方式不同。这就是瀑布式开发与敏捷开发的区别。阅读全文→
桌面清空缓存的解决办法(ie4uinit -show)阅读全文→
因业务需要在点击搜索后弹出对话框显示正在查询中,然后在这个对话框里创建线程来进行数据库的查询。然后软件异常退出。阅读全文→
问题1:切换窗口后,再切换回来,文本框里的焦点丢失了
问题2:窗口初始化设置了焦点控件,但是切换了窗口后,返回没有了。阅读全文→